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培训课程:想快速通关,怎样让备考万无一失?欣瑞教育教师编制培训名师带你轻松备考,掌握考点!各省教师编制考试介绍入口点击查看更多考试政策>>
学习交流平台:微信 | 手机APP | 微博 | 教师编制考试交流群:273373270 | 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群:99528015   教师编制考试笔试课程 | 教师编制考试面试课程  点击咨询: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