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导入课文,了解作者2.熟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步骤】(一)导入以韩愈为贾岛改诗的故事导入.(先述故事,后展示诗歌,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到底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教师总结导出课题:其实同学们 刚才的讨论就代表了古人对文学创作的态度:严谨认真,反复推敲.而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将这种反复推敲的精神称之为咬文嚼字.下面请大家看到第八 课《咬文嚼字》(二)自学速读全文积累字词读音含义
(三)作家作品介绍及文艺评论随笔这类文体简介
(四)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1.学生细读全文2.先请学生谈对本文结构的理解,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五)小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
2.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分析第一.二部分内容(1—7段)
(1)明确: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议论文.1—7段作者主要谈了两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2)思考:①什么是咬文嚼字?本文的论点在哪段中提出来了?
②为什么要有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3)齐读1—5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的?
(4)齐读6—7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文字的难以确定与控制的?
2.分析第三部分内容(第8段)(1)请一学生读2)本段论证了一个什么问题?(怎么样)
(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三)小结,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拓展迁移运用: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教学步骤】(一)导入1.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你能体会这三个人所说话的含义吗?(请学生发言,然后老师点拨)
2.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故事通过刚才两个故事,我们更加懂得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来咬一咬,嚼一嚼课外的文字。
(二)课外拓展迁移1.鲁迅《秋夜》开篇的句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思考:有人说鲁迅文章太罗嗦了,直接写成“在我家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岂不更好?你认为呢?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