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设置问题: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
(二)新课教学
1.元素概念
通过说明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使学生对“元素”有初步的印象。进一步分析,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质子数的氢原子。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元素的概念在举例中导出。
2.学生讨论
①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总结: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②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学生总结: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种。
教师讲解:物质的简单分类。
3.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设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关系?
分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4.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中地壳中各物质的含量,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种类非常多,而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余种;并要求学生记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利用“养闺女”的谐音,帮助学生记忆。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生物细胞中元素分布的资料,使他们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