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二、简答题
21.答:儿童记忆中所保留的信息容量,起先是很少的,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容量逐渐增加。学前儿童记忆容量增加的主要表现如下。
(1) 记忆广度。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据研究,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所谓信息单位,是指 彼此之间没有明确联系的独立信息,这种信息单位称为组块。儿童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人类的记忆广度。许多研究材料说明,7岁儿童还没有达到7个信息单位的广 度,随着年龄增长才能达到成人的记忆广度。
(2)记忆范围。记忆范围的扩大是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婴儿期,由于接触的事物数量和内 容都很有限,记忆的范围极小。随着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外界交往范围的扩大,活动的多样化,记忆范围也随之越来越扩大。记忆范围的扩大和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 有关。随着信息加工能力增强,每一个信息单位中所包括的事物越来越多。
(3)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新旧知识相联系,可使储存的新信息内容或成分增加。儿童形成工作记忆以后,可以在80秒左右的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提高。
总之,儿童记忆容量的增加,主要不在于记忆广度的扩大,而在于把识记材料联系和组织起来的能力有所发展。正是这种能力,使儿童能够识记并保持更多的范围、更广的知识和经验。
22.答: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根据不同的角度,想象可以划分为以下不同的类型。
(1) 根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①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图,在一定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形成某种形象的过程,无意想象是 最简单、最初级形式的想象。②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为实现某个目标,完成某项任务所进行的活动,都属于 有意想象。
(2)根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①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 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所形成的形象一般是以前已存在的。②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的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 颖性等特点。
23.答:(1)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教材的取向,将课程内容作为是预设的东西,规定了教师应该教什么,儿童应该学什么。其长 处在于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强,但是,这一取向使课程内容成为课程编制者规定儿童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一定是儿童需要的和感兴趣的东西。
(2)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将课程内容看成是学习活动的取向,把其关注点放在儿童做些什么方面。对课程内容持这种取向,会使课程编制者设计和安排大量的活动,并 让儿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去探索和发现。但是,这往往是儿童的外显活动,不是儿童对课程内容的同化,不会从根本上引起儿童深层次的心理结构的变化。
(3) 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的取向把课程内容看成是儿童的学习经验,认定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儿童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获得课程内容,主要取决 于儿童已有的心理结构,取决于儿童与环境之间的有意义的交互作用。对课程内容持这种取向,会使课程编制者关注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关注儿童学习经验的获得。 但是,儿童的经验主要还是儿童自己的心理体验,这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课程编制者和教师都难以把握,容易使课程内容过分泛化。
24.答: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生活活动包括进餐、饮水、睡眠、盥洗、如厕等,所用时间约占幼儿在园生活时间的一半,对幼儿生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应把握以下各要点。
(1) 从实际出发,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规。各幼儿园所处环境条件不同,幼儿在园中生活的组织也不尽相同,故应从本园的实际出发,还要从各班年龄实际出发,建立起正 确、合理的生活常规。生活常规建立在每个生活活动中。合理的生活常规对幼儿是可操作的、有助于幼儿顺利进入各个生活活动,应避免形式繁琐的不合理常规对幼 儿的束缚。
(2)在生活活动中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儿园中每日重复进行的各种生活活动,是 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好时机。保教人员应将习惯与能力的培养长期坚持下去,对幼儿有一致性的要求,同时还应视环境及幼儿个体的状况,灵活对待,不 宜强求千篇一律。
(3)日常生活活动是施教的机会。每天的生活活动,占据了幼儿在幼儿园中大部分的时间,幼儿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以促进幼儿保教目标的实现。
(4) 日常生活活动中的保育与教育,需要保育员与教师的默契配合。在各种生活活动中保教人员的分工责任要明确、具体,创造好条件,让幼儿去做他们能做的事。保教 人员通过示范、帮助、要求与鼓励,让幼儿逐渐学会生活自理,逐渐自立,养成生活有序、生活自理的好习惯,为入小学做好准备。
25.答:(1)为幼 儿创设互动的学习环境。幼儿的学习是一种互动的、以某种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建构过程。在孩子的生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伙伴、教师和家长。幼儿可以 从与同伴和成人的交流中获得认同和归属感。活动区课程恰恰为幼儿创设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开放的空间,提供了有利于游戏和社交的场所。同伴之间相互观摩、学 习、启发和激励是经常性的,也是活动区教育模式的一种必然。活动区教育中,教师将教育目标融入其中,老师的指导与幼儿的主动学、与同伴的交往一气呵成,幼 儿在多方的互动中,调动其学习内驱力。
(2)为幼儿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机会。由于遗传、环境、生活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幼儿的气质、性格、体能、智力 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个别差异。活动区教育基于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在区域设置和材料投放上不仅需要考虑幼儿的群体共性,更在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上有它的优 势。在活动区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的自我能力、自我情感也能真实的流露出来,这是集中教育活动所 不能承重的。活动区的活动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提供了循序渐进的“最近发展区”。活动区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能够引发孩子对事物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 促进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3)为幼儿提供静态和动态相平衡的课程。活动区活动与幼儿园的集体体教育活动在幼儿的发展中各自具有不同的、不可替代 的优势。集体教育活动具有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较大范围的信息传递和集体智慧的相碰撞与交流的优势,它稳定性强,可以称之为静态课程;而区域活动则可以 满足孩子自主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给孩子更加充分、自主、愉悦的学习与游戏空间,其课程内容变化性较强,可以称之为动态课程。这两种课程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而不是偏重于哪一个方面,集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应该与活动区活动目标相融合,活动区应该是集体活动的补充与辅助、延伸和拓展的一种教育形式。集体与区域课程 在幼儿园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相互转化与灵活运用成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趋势。
26.答:幼儿园音乐教育是指通过音乐这一媒介来促进幼儿在身体、认 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整体和谐发展。幼儿的艺术活动,不仅包括音乐活动,美术、戏剧、舞蹈等都属于艺术活动的范畴。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的精神,结合音乐的学科特点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确定了下列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总目标。
(1)感受周围环境和音乐作品中的美,发展幼儿对音乐美的敏感性和审美能力。
(2)初步学会操作一些简单的材料和道具,通过歌唱、韵律活动,欣赏音乐和乐器演奏等音乐活动,培养幼儿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3)在集体音乐活动中进行自我表达和人际沟通、协调,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发展健全、和谐的人格。
总之,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