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二、辨析题
1. 正确。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有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 方法的启示。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2.错误。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协调的主导力量是学校,具体地主要由班主任来实施。班主任在与社会协调、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中,可依托社区教育机构的力量。
3.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道德认识是个人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在个人品德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外部标识。
4. 此观点是正确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 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的途径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道德教育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间接的德育存在于一 切教学之中,如:思想政治课之外的其它各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校外教育;心理咨询和 职业指导;校园环境建设;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
由此可见,德育的途径和范围非常广泛,甚至包括非学校教育的教育活动中。因此,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的说法是正确的。
三、简答题
1.(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这 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 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 好个性品质。
(2)面向每一位学生。
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奠基工程,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 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 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2.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
3. (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4. 学生习得的原理或技能应用于新情境中的迁移能力不是自动发生的,而是通过教学实现的。要想使学生当前的学习对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及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 必须在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地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学习迁移。各科教材都有基本概念、原理和逻辑结构,这些内容的组织形 成教材体系。教材内容体系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率、知识的质量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兼顾科学知识本身的性质、特点、逻辑系统和学生的知识 水平、智力状况及年龄特征,还要考虑教学时数以及教法上的要求,以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性。(2)从教材的呈现程序方面促进迁移。有利于学习 迁移的教材在体系组织上应体现以下要求:①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②融会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③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3)改进教 学方法促进迁移。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迁移量是随着讲授教材和学习教材的方式而变化的。教学方法是获得迁移的主要手段。许多优秀教师就是使用了最佳教 学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去促进迁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可从以下方面改进教学方法:①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 教学。②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③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