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二)结课的要求
1.科学准确性
结课要以科学为指导,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教材自然地进行思想教育,不可信口开河。
2.重点明确性
结课应从教材内容出发,紧扣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方法,或从重点难点处点拨,或从智力开发、思想教育方面予以引导,针对性强,不可面面俱到、不分主次。
3.富有启发性
结课应重点突出,切中要害,画龙点睛恰到好处,语言精炼干净利落。要给学生以启发,要“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思维火花,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收效良好,意味隽永。
4.语言趣味性
在设计结课时,应重视在“趣”字上下功夫,尽可能设计得生动活泼,有趣味,使学生乐学。切忌从头到尾简单重复。
5.恰当紧凑
学生实践活动及内容要安排合理恰当,要求明确,作业数量恰当。结课环节的安排要紧凑,不要拖堂。
6.结构完整性
结课是教师在一堂课的最后二三两分钟里对本课教学内容的阶段性总结。要避免“虎头蛇尾”,不要时间宽松,则重复哕嗦,信口开河。时间紧了,则三言两语,草草收兵。结课要做到与导课遥相呼应,要注意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艺术性。
7.方法多样性
结课有法,但无定法。它要求教师匠心独运,既要知常又要晓变。因此,在设计结课时,一定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不同、知识的难易、学生的特点等各方面情况,形式要新颖,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结课时,各种方法可以综合利用。总之,结课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结课也是艺术,应有“画龙点睛”之效,不可忽视。
三、结课的过程及方法
(一)结课的过程
在结束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时,主要包括简单回忆,提示要点,检验结果,巩固应用,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具体的含义如下∶
1.简单回忆。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整理认识的思路。
2.提示要点。指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必要时可做进一步的说明,进行巩固和强化。
3.检验结果。提出问题或采用其他形式检验学习结果。
4.巩固应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在应用中解决新的问题,巩固知识,并进一步激发思维。
5.拓展延伸。有时为了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需要在结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扩展延伸。
(二)结课的方法
教学结课的形式与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科目、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情况或课堂临时出现的情况灵活选用、努力创新,不要拘泥于形式、死板单调。
1.自然结尾法
正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教师所讲一堂课的最后一个问题的最后一句话落地,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这便是自然式结课。这种结课方式要求教师精于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结果。
2.悬念留疑法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悬念式结课,即结课时留下疑问,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造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效应。好的悬念设置能诱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能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浪花,能使学生产生急于知道下文的迫切心理。为此,教师要认真研究、仔细分析,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一位老师对《少年闰土》结课设计如下∶
“同学们,‘我’和少年闰土结下了深厚情谊,离别时难舍难分。那么,三十年后他们又见面了,会怎么样?(学生循着课文思路,纷纷自圆其说)大家说了很多,可惜都没说对。(学生困惑)三十年后,真实的情况是,闰土一见‘我”便喊了一声‘老爷’。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课后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就会明白了。”网开一面,欲擒故纵,既强化了教学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前后照应法
前后照应法指教学结束与起始相呼应,使整个教学过程前后照应的方法。回应的内容包括开头设置的悬念、问题、困难、假设等,是悬念则释消,是问题则解决,是困难则克服,是假设则证实或证伪。回应法使教学表现出更强的逻辑性,让学生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同时还使学生产生一种“思路遥遥、惊回起点”的喜悦感,有助于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学案例如下∶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内容时,有的老师在课题引入时采用“提出问题’巧布悬念”,先出示小黑板∶弟弟解一元二次方程x2—15x--100=0,得出两个根为20和5。姐姐走过来’刚看了一眼就说∶“你做错了。”姐姐是怎样看出来的?有的学生脱口而出∶“验根。”教师强调∶由题意可知,姐姐是在一瞬间作出判断的,不可能是利用代入原方程验根的方法。(学生点头)
当老师讲完“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后,重新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再次考虑课前提出的问题,学生恍然大悟,齐答∶“是利用了韦达定理”。
4.知识延伸法
一堂有品位的好课,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把结束作为一种新的开始,即把结课作为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能力在课外得到延伸、扩张、充实,真正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教学案例如下∶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你还知道人们从什么地方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同学们一下子举出了十多例子,兴趣很浓,教师延伸提出一个问题“你从什么得到启示,觉得可以发明什么?”这样就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鼓励学生去探索课本以外的奥妙。
5.激励法
教师的结课充满激情,且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寄厚望于学生,往往很能打动学生的心扉,留下难忘的印象。让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现实和未来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追求。教学案例如下∶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多么可贵的科学热情,多么可贵的严谨作风。物候学与我们同学一样,正处在年青时期,风华正茂。有志于此者,真是大有作为啊!”这样的结课,能不让学生热血沸腾,为之动容吗?
6.设置情境法
设置情境法是以教学情境为凭借,在课末创设出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的一种教学方式。特点是∶以情感人,以意境陶冶人的心灵。可以运用教学语言或教学媒体构成课堂教学的课末情境,使学生觉得上课是一种艺术享受。教学案例如下∶
《春风吹》课末,可播放燕子、青蛙的叫声,下雨的响声,让学生在朗读下列儿歌后下课∶
春风吹,春风吹,吹来了燕子,燕子叫叽叽;
春风吹,春风吹,吹醒了青蛙,青蛙叫呱呱;
春风吹,春风吹,吹落了小雨,小雨淅沥沥。
俨然构成师生虚拟“春风与春雨共舞,燕子同青蛙齐鸣”的教学情境,课虽终而情趣却盎然不已。
7.汇报法
汇报法就是在一堂课结束时让学生汇报这堂课的学习收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让学生自己谈收获,学生兴趣浓,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一步掌握本堂课所学知识,教学案例如下:
一位教师这样结束小学数学“千克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
教师:请同学们以“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为题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A:我认识了重量单位——千克。
学生B:我学会了用台秤称物品的重量,以后上街买东西再也不会受别人骗了。
学生C:我知道称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称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教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好。那么,如果 要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用克或千克单位合适吗?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停顿)这个以后我们再学习。
推荐:
教师招聘考试辅导内部资料、内部测试题
教师招聘保过班,十余年年教学培训经验,带你一起冲刺考点!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