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在教师资格考试过程中,综合素质考情一向比较稳定,在职业理念部分每年所占分值在22分左右,其分值分布一般为选择题4道,每道题2分,材料分析题1道,14分。其出题角度主要围绕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展开,所以各位考生在备考时需要着重理解并掌握职业理念的三观。今天,小编就带领各位考生走进三观中考察频率较高的“学生观”。

一、考点解析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等五个方面,需要考生把握每一个身心发展规律的含义、表现、教育启示及相对应的古语或典型案例,主要以单选题的形式考察。例如:循序渐进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循序性规律。需要考生在考试时实现再认即可。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形成性评价,做到对每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一般来讲,材料的出题角度有两个:(1)每个学生都是有巨大潜力的,学生现在差并不代表将来也差,所以老师要信任其可以进步,帮助学生进步和成长;(2)学生是有潜力的,要对学生充满希望,对于很多难的任务,也要对学生充满希望,学生能够克服。例如:学生的各方面出现暂时落后的情况,但是老师并没有放弃学生,而是持之以恒的帮助引导学生,最终促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发展还不成熟,犯错误也是非常正常的,所以老师要原谅学生错误,对学生进行容错教育。例如:材料中老师对于一个犯错误的学生,能够耐心引导,让他们正确对待错误,老师的行为就体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需要老师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的不足,帮助其改正,又要看到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将自身优点发扬光大。材料中一般表现为某一个学生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这时考生就可以考虑这一点了。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强调的主要是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老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3.学生与成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的年龄、成长经历、思维水平、认知水平等都与成人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差异,老师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孩子当成孩子看待,不要以成人的角度去评价学生。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老师要尊重其想法,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当学生有想法的时候,要善于发挥其主动性,例如:在布置作业时,学生想要自己给自己设计作业,老师要尊重想法,发挥学生主动性。

2.学生的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任务。老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这一点在材料题中较为少见,主要是以案例单选的形式考察学生被侵犯了什么权利。例如:老师私自翻看学生信件,查阅学生短信,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二、例题详解

1.【单选】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答案】D。解析: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即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是个体身心发展阶段性的含义表述。差异性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存在差异,给教育者的教育启示为因材施教。顺序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给教育者的教育启示是循序渐进。不平衡性是指个体的同一方面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同,不同方面达到发展高峰的时期不同,给教育者的启示为抓关键期。故本题选择D。

2.【案例分析】汤老师接手3班班主任一个月了,他在课间经常把做作业的同学“撵”出教室,还“异想天开”的让学生自主设计去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察路线,让学生模仿在联合国发言,让学生设计一次公益募捐的方案……

就在其他老师议论汤老师的这些做法时,他又在“折腾”分层教学,现在他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上课要同时兼顾班上多个小组的精神状态……有老师建议他少“折腾”,还说:“你关注大多数学生就行了,何必那么费劲,再说即使你这样辛苦,也不一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汤老师依然坚持他的做法,在经过多次试验后,他慢慢发现分层教学还有很多窍门,比如可以把分层教学和“小先生制”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所思所得。例如,在学完《屈原》之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有读后感,有续写、改写,有诗歌、图画、短剧,角度多样,观点鲜明,一段时间之后,汤老师发现学生越来越乐于在作业中另辟蹊径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问题:结合材料,从学生的角度,评价汤老师的行为。

【解析】解题步骤

第一,阅读题目,确定答题角度,是否需要从“学生观”的角度进行答题。

第二,阅读材料,对材料中的教育现象或者教育问题进行评析,是否符合学生观理论。

第三,分条列点的写出材料中体现的学生观理论和对应的教育现象。

最后,进行总结。

综上,建议在答材料题的时按照“总—分—总”的形式作答。

【参考答案】

汤老师的行为符合现代“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主要表现在: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材料中汤老师相信学生具有发展潜力,利用丰富多样的作业活动方式,探索出促进学生发展的分层教学。

(2)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主体需求以及主动发展可能性的人。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材料中汤老师让学生自主设计世界文化遗产考察路线,模仿联合国发言,设计公益募捐的方案,积极推动“分层教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学好,等等都体现了汤老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3)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材料中汤老师非常注重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他不跟其他老师一样,而是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正是因为汤老师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才使得学生越来越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才使得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提高。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和借鉴的。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245394720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直播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