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基本考情:教学原则这一知识点属于教学这一章的重点,在各个地方的教师招聘考试中均有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多以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的形式,结合之前的《学记》和《论语》中的古语进行。因此在这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原则的含义,相关古语、规律,贯彻要求进行记性和理解。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既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

教学原则的制定依据:①教学目的 ②教学过程的规律 ③教学实践经验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对应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也叫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规律、教育性规律)

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规律

1.基本涵义

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强调学以致用)

对应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也叫根据间接性规律)

提出目的: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问题而提出的

相关知识:第一次学习是上课听讲,第二次是巩固练习,第三次学习是理论联系实际

1.基本涵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古语、例子:

纸上谈兵、知行合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知之不若行之

诗诵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力行而近乎仁

王充:施用累能

西汉刘向: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学生把“干燥”写成了“干躁”,把“急躁”写成了“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必防火,急躁必跺脚”,从此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三)直观性教学原则

相关知识:夸美纽斯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夸美纽斯将它成为金科玉律)

提出目的: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提出的。

1.基本涵义

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直观教学可以分为三大种类:

实物直观(直接呈现实物,讲什么让你看什么)、

模象直观(教具、模型、图片,PPT也就是用些东西具体代替实物,比如说讲细胞,雪)、

言语直观(通过语言描述,讲故事的方法,非常形象)三大类。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例子、古语:

荀子: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乌申斯基:儿童是依靠形状、颜色、声音进行思维的

夸美纽斯《世界图解》中:①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因而提倡事物教学和直观教学。 ②应尽可能的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眼前,让学生看。 ③ 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教学。

(四)启发性教学原则

对应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相关知识:西方最早提出启发式的是苏格拉底(产婆术)

中国最早提出启发式的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基本涵义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古语、例子:

孔子:不愤(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不启(开其意)、不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不发(达其辞);举一反三

《学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产婆术

朱熹:开其意,达其词

第斯多惠:一个坏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老师教学生发现真理

(五)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又称为系统性原则)

对应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1.基本涵义

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顺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的顺序,是这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古语、例子:

《学记》:不陵节而施,之谓逊。

学不躐等

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休

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欲速则不达

孟子:盈科而后进

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

其进锐乎,其退速

先传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

(六)巩固性教学原则

提出目的: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保持旧知识与获得新知识的矛盾提出的

相关知识点: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夸美纽斯是西方最早提出巩固性原则(被夸美纽斯称为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

对应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发展性规律)

1.基本涵义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2)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

(3)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古语、例子: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学贯时习,须心心念念在上,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

(七)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

对应知识点: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相关知识点:墨子是我国最早提出量力性原则

1.基本涵义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古语、例子:

《学记》语之而不知,虽舍其可也

深其深,浅其浅,易其易,尊其尊

王守仁:随人分限所及

(八)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对应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相关知识:世界最早提出因材施教思想的是孔子

西方最早提出因材施教思想的是苏格拉底

最早使用因材施教的是朱熹

1.基本涵义

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

古语、例子:

视其所以,察其所由,观其所安

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老子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西邻五子

孟子: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朱熹:大有大成、小有小成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245394720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直播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