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教师用语言做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通俗的比喻,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形成生动 的表象或想象,也可以起直观的作用。语言直观的特点是不受实物或模象直观所需要的设备和条件的限制,但它必须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和知识,通过教师的 语言把学生这些有关经验按教学需要重新组织起来,以建构他们头脑中新的表象。由于高年级学生知识与经验较多,故语言直观运用较多。但是,语言直观也不是 的,如果学生对所学对象毫无相关的经验或找不出他们已有的相关经验,企图用语言描述来代替直观是徒劳的。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性。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 程,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固然很重要,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有成效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发展自己的智能与情操,毕竟要靠学生个人自己 主动地探究与反思,要通过个人的经验不断地改组、改造和提高才能实现。

启发性原则注重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领悟、融会贯通与觉醒,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智能与品性的全面发展。故这个原则也可称探究性原则,或启发与探究相结合原则,更能反映时代的精神。

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着名教学要求,这 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后来,《礼记·学记》又发展了孔子的启发教学思想,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 激励、启发,而不是硬牵着学生走,不是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而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启发,他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 找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方法被称为“产婆术”,意指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第斯多惠在提倡启发教学上很出名,他的名言是:“一个 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当代倡导的“发现法”或“探究学习”,都传承与弘扬了启发教学的思想。所有这些,都表明启发性原则在教 学中的作用。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