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关于“内能”的内容要求为“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材料二 义务教育九年级物理某版本教科书“内能”一节,关于“物体内能的改变”的探究实验如图: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已学过分子动理论。
任务:
(1)简述内能的概念。(4 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物体内能的改变”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24分)
【答案】
(1)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具有观察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求实精神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对内能、热量概念的理解,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先给大家播放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并解释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蒸气可以带动火车前进,为了解释原因,引出课题“内能”。
(二)新课讲授
1.内能
教师提问: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
学生回顾旧知,为内能概念的建立打下基础。
出示运动着的足球和弹簧被拉伸的图片,并提示构成物质的分子也在不停地也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引出“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从而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内能的概念。
教师提问:回顾机械能的概念,思考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内能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
学生结合教材: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由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猜想温度可能与内能的大小有关,并且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2.物体内能的改变
首先,列举生活中将烧热的工件在冷水中冷却的例子,说明在这个例子中发生了热传递,是因为存在温度差,从而使物体的内能也发生了改变。
学生总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及时深化: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之后,教师讲解热量的概念并指出,物体吸热和放热分别对物体的内能有怎样的影响。
其次,展示冬天搓手取暖和滑滑梯的图片,思考还有没有其他途径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演示实验:
①在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内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
②在烧瓶内盛少量水,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观察瓶内发生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总结:
图片说明摩擦生热,而这部分内能就是物体克服摩擦力做了功。
实验①,发现棉花燃烧起来,因为活塞压缩气体做了功,增大了空气的内能。
实验②,观察到了瓶内有“白汽”产生,说明瓶内水蒸气液化放热形成小水滴。这个过程是因为气体膨胀对外做了功,降低了内能。
综合演示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得出结论: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总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
3.拓展提升
结合本节课知识,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
4.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内容。课后查一查什么是温室效应,思考内能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