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高中教师资格考试中,经常会出名家的散文篇目,比如这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中充分的体现了旧社会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乱,作者身为读书人居无定,食有忧的状况,由景入情的深入秋之“悲凉”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故都的眷恋之情。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梳理文章结构脉络。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合作探究,培养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故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对故都深深地眷恋之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秋天,一个充满魅力的季节,不同的人对秋天有不同的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眼中的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心中的秋;“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比可以酣高楼”是李白眼中的秋。今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郁达夫眼中《故都的秋》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以同桌为单位讨论划分文章脉络。

明确:开头(1—2)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板书:向往之情)

主体(3—12)中间段落具体描绘故都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板书:赞美之情)

结尾(13—14)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板书:眷恋之情)

2.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作者在三个部分主要通过哪些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的。

明确: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来写故都的秋的。

(三)深入研读,赏析文本

问1:作者欣赏的景有什么特殊之处?这些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默读文章3-12段,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

明确:作者眼中的房子是“破屋”;牵牛花的颜色蓝色或白色最佳;草“疏落”“尖细且长”。共同点:清、静、悲凉。(板书:悲凉)

问2:北平艳丽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景来写?四人为小组进行讨论,5分钟后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明确:“破屋”更有沧桑感,更能够契合故都的文化底蕴;品味浓茶更是品味故都德深沉历史;赏淡色的花更能突出故都秋的悲凉;零落的草是故都当下的命运写照。这些景都是作者心境的真实写照。

问3:这些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体现作何情感的?

明确: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对故都的眷恋之情。(板书:情——眷恋,情景交融)

问4:文章结尾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

明确:为了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悲凉,更突出作者悲凉的心境,表达自己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提问探究: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多媒体出示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明确: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这篇散文中充分的体现了旧社会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乱,作者身为读书人居无定,食有忧的状况,由景入情的深入秋之“悲凉”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故都的眷恋之情。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那是一幅水彩画,美丽而落寞;是一支钢琴曲,婉转而忧伤;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完美交融。

作业:选取文中你最感兴趣的一幅景色,展开自己的联想,写成一首小诗歌,150字以内。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手法,体悟特定历史背景下作者特殊的思想情感,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对背景材料把握不清楚等问题,或者是对因为年代原因对文章情感把握不到位,课下我也做了积极的反思应该在材料补充上再提前一点,这样会使整个课堂更加的高效。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479164364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教师资格证面试时间临近,推荐报名教师资格证面试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来系统学习提升面试技能。关于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