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做导体和绝缘体,并了解二者的区别,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导体和绝缘体的差别,主动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演示实验养成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难点】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理解电荷转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衔接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尤其是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一个物体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又举例子说明带点的物体与其他的物体接触有时候会因此而失去电荷。从而引出问题,为什么会因为接触而失去电荷。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观察演示实验
准备了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让学生观察A和B的区别,回顾知识。然后取出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让学生观察A和B的金属箔张角变化。
然后再次使A带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观察A和B的金属箔张角变化。
(二)分析实验现象
让学生描述一下两个实验的实验现象,并说出两个实验的现象区别。提出假设解释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尤其是用金属棒连接的验电器。金属箔张开说明带电,金属箔张开角度变小说明带电量变小。我们上一节讲过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金属棒连接的验电器应该如何解释。最后给出解释,金属棒链接的验电器中的电荷从一个验电器转移到了另一个验电器。而橡胶棒连接的验电器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说明橡胶棒中并没有电荷移动。并从此引出导体和绝缘体。
(三)总结实验结论
电荷在金属中可以定向移动,说明金属是可以导电的。有的物体容易导电,叫做导体。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观察刚才演示实验用的橡胶棒和金属棒有什么区别,尤其是结构上的区别,等到学生发现金属棒上有绝缘柄时,继续提问,这个柄时起到什么作用的,为什么不能像橡胶棒一样直接用手拿着?
学生经过讨论可以得到结论,绝缘柄的作用是使人体和金属棒之间绝缘,因为人体、金属、大地都是导体,人直接拿着金属棒的话电荷会随着人体进入大地,从而看不到电荷在两个验电器之间转移的实验现象。
容易导电的叫做导体,有些物体不容易导电,被称作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等。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环节三:巩固练习
在一根导线中,哪些部分是导体,哪些部分是绝缘体,分别说出他们的作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说一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器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都起什么作用。
四、板书设计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479164364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教师资格证面试时间临近,推荐报名教师资格证面试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来系统学习提升面试技能。关于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