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解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 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出,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 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 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予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2)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壳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出心裁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织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