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依据现代教育理论,我采取激趣、设疑、自读、引发、精讲等策略。
激趣即创设情感,激发兴趣。“没有求知欲的学习,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而求知欲又往往与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 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进目标的实现。”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名家名言都告诉我们,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活动的前提条件。针对教材内容,我采取的激趣方法有:
(1)语言激趣。教学是语言的艺术。政治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主要来自教师的语言魅力。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除了力争做到语言的精练、准确,更注重采取多种语言形式,如:诗歌、成语、俗语、谚语、寓言、谜语、故事等,耐人寻味,幽默风趣,使学生始终兴趣盎然。例如:
谜语:人(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说明了人的一生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导入时用)
诗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 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讲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时用)
成语、俗语:“沧海桑田”、“稳如泰山”、“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讲物质离不开运动)
寓言:《坛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批判形而上学离开运动谈物质、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
名人名言: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讲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手段激趣。现代化手段使教师改变单一的利用语言、板书等形式,提高到集
声音、图片、动画于一体,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对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采取了多媒 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如在讲“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打出一组画面:①自然界运动变化;②动植物的生长过程;③香港政权交换仪式;④人对微观世 界认识的发展。在讲“物质与运动关系”这一重点时,打出动画系列《刻舟求剑》。在讲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这一难点时,打出生活画面《列车上的动与 静》。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解决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情境激趣。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为此,我设计故事型的“模拟法庭”,让学生学做“法官”来断案,这样既体现学生活用书本知识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设疑:即设置问题,引发思维。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思维是否活跃,除了与学习知识的目的、兴趣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在讲运 动与静止的关系时,我采取逐层递进设置问题的办法,一步步调动学生的思维向预定目标前进。第一步以生活画面的形式(列车上男孩看书),引出静止的话题;第 二步设置问题引申出静止的两层含义;第三步再设置问题阐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道理。
自读即围绕问题,自主探究。“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设疑”后的自读,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生动体现。
引发,即引发讨论,横向交流。通过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如“人能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讨论。
精讲即精讲点拨,释疑解难。现代教育理论一方面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重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实现还有赖于 教师的讲。精讲就要求教师的讲授内容精要,分析精辟,语言精彩、节奏精练、点拨精当。从内容上看,本节课精讲主要有三处:一、运动的含义;二、运动是物质 的根本属性;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