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此心不移系敦煌
樊锦诗
①我和敦煌有割不掉的缘分,我这一生注定属于敦煌。
②1962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组织毕业实习,我第一次来到敦煌莫高窟。等到下车时,就傻眼了:这里完全不是我想象的样子。当地生活条件的艰苦程度是难以想象的。
③整整一个星期,史苇湘先生带着我们沿着崖壁, 一个洞窟、 一个洞窟看过去。我们完全沉浸在衣袂飘举、光影交错的壁画和彩塑艺术中。不过,当我得知毕业被分配到敦煌时, 心里是犹豫的:我体质很差,第一次到敦煌毕业实习时,就因为水土不服提前离开;又因我男朋友、后来成为我先生的彭金章,在武汉工作。抱着先在敦煌认真做3年研究、再调去武汉的想法,我第二次来到敦煌。没想到,这一待就是一辈子。
④和家人两地分居19年,我反复追问自己,究竟要不要离开敦煌。当一个人面对最艰难的抉择,推动他做出决定的,往往是心底的内在信念和力量。我感到自己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离开敦煌,就好像自己在精神上被连根砍断。老彭知道我离不开这里,他离开自己亲手创建的武汉大学考古专业,来到敦煌。没有老彭的成全,就不会有后来的我。
⑤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在黄昏时分去爬三危山,在那里可以望见整个莫高窟。我经常想,做不好敦煌石窟的保护就是罪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走过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世纪40年代初,常书鸿先生就带领前辈们开始敦煌文化艺术保护和研究工作。 老一辈人长年坚守大漠,筚路蓝缕,使莫高窟从满目疮痍到华彩重现。我所能做的,就是以前辈为榜样,尽自己之力将工作向前推进。
⑥60岁那一年,国家不断加大对敦煌石窟的保护力度,大幅度增加经费投入并引入高科技手段,国际交流合作也逐渐增多。敦煌石窟保护任务也更加繁重:自然侵害造成壁画病害、岩体坍塌等;迅速攀升的游客人数也给莫高窟本体及其所在环境的保护带来严峻挑战。 此外,壁画、彩塑不可逆转地在退化,直至消失。我们的保护就是在和时间赛跑,而且要从“抢救性保护”过渡到“预防性保护”,最大限度地做到防患于未然。
⑦时代在进步,敦煌保护理念随之更新。上世纪80年代末,我去北京出差,第一次看到有人使用电脑。我问对方:“你关机之后,刚才显示的图片不就没了吗?”他说:“不会! 图像数字化后,储存在计算机中可以不变。”我深受启发。长久以来,我焦灼于壁画退化和病变。如果数字储存可以使壁画信息永久“保真”,那就应该把所有洞窟的壁画都转成数字保存,而且要高保真、高清晰度、色彩逼真、形象不能变形!2010年,我们终于做出符合这一标准的洞窟数字档案。没想到莫高窟数字化试验,恰好符合几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世界记忆工程”理念。
⑧ “数字敦煌”具体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数字化的敦煌石窟及其壁画、彩塑信息库建设。这既可以为敦煌艺术的保存和研究提供基础性信息,也可以为制定壁画和彩塑保护措施提供依据,同时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等资料,汇集成电子档案。第二, 将洞窟、壁画、彩塑以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数字图像,利用敦煌数字档案开发数字电影,使敦煌文化艺术走出莫高窟,让游客“窟外看窟”。如今,我们形成一套壁画数字化技术及规范,并培养了一支长期扎根大漠、掌握先进理念和数字技术的近百人的队伍。
⑨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心灵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从大漠中的无人区到世界瞩目的研究院, 几代莫高窟人为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石窟文化艺术,付出了青春和毕生的精力。对我来说,来到这个世界上,该做的事做了、该出的力出了,没有愧对祖先和前辈交给自己的事业,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节选自《光明日报》5月29日,有删改)
1.文章中的“我”做出了哪些贡献,分点概括。 (4分)

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4分)
(1)这里完全不是我想象的样子(简述“完全”在本句中的表情达意)
(2)我们完全沉浸在衣袂飘举、光影交错的壁画和彩塑艺术中。 (简述“完全”在本句中的表情达意)
 
3.文章第③④段反复写自己要不要离开敦煌的犹豫,和题目“此心不移”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