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第16题. (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A. 实践活动法 

B. 实验法 

C. 发现法 

D. 参观法 

正确答案:C 

  解析: 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发现法的概念。 

第17题. 小刚去买东西,人家多找了10块钱,他一直在犹豫要不要送回去,最后他想如果是别人的话,也应该不会 送回去的,这属于(  )自我防御机制。

A. 投射 

B. 转换

C. 压抑

D. 文饰

正确答案:A 

  解析: A【解析】其实是自己不想送,就觉得别人也不会送回去,这样可以缓解焦虑,这是典型的投射表现。

第18题.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体现了(  )

A.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 直观性原则

C. 启发性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正确答案:B 

  解析: 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直观性原则。考生需注意区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与直观性原则的内涵。 

第19题. “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这句话体现了(  )

A. 个人本位论 

B. 社会本位论 

C. 教育社会化 

D. 实质教育论 

正确答案:B 

  解析: B【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涂尔干,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第20题.决定受教育权的因素是(  )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生产力 

C. 科学技术 

D. 文化 

正确答案:A 

  解析:A【解析】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要采取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决定和影响受教育权在社会中的分配,决定谁享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享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有受什么样学校教育的权利等问题。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