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感知是情感体验的主要渠道,学生在多次反复地倾听音乐中从感性愉悦的层面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鸣、审美升华层面,在想象与联想中,加深情感体验。
由于听觉与视觉艺术同属形象思维的范畴,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借助具有视象性、具体性的画面,帮助学生体验音乐的情感,画面展示的方式多用挂图、多媒体手段。
运动觉感知音乐的方式,是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动作来完成的,随音乐作体态律动、舞蹈、表演,是将身体运动与音乐融为一体的方式,这种形式表现的是音乐的意境和情绪,它能调动学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二、创造意识与创新原则
创造性可以认为是音乐的基本属性,作曲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无论是一首短小的歌曲,还是一部大型的交响乐,都同样渗透着创造力。表演,是二度创作, 是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的中间环节,任何音乐作品只有被演奏(唱)出来以后,我们才能听到其音响,这才是有生命的音乐,它包括了表演者的创造性劳动,音乐欣 赏是人的审美体验活动,是一个积极的创造过程,因为当人们在聆听音乐的时候,听觉的客体,会触动自己内心的某些感受,唤起某种情感,引发某种回忆,通过想 象和联想,确立各人头脑中的音乐形象。
因此,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都属于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其中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当属音乐欣赏,尽管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和非 具象性,但是,它能够通过一种中介因素来引导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这个中介因素即是音乐表现.它包括雖錄、暗示和表演。而正是这些特性,才提供给了学生广阔 的最自由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良好契机。
音乐教学中的创新与创造,不等于科学发明,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中小学生来说“创新”
与“创造’的含义,即只要是本人从未经历的事情,涉足过的领域,凭自己的勇气,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就可认为是创新或创造。
在音乐教学中,中小学生的创新与创造性的活动主要体现在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在欣赏教学中进行想象与联想。
想象
例如对李焕之《春节序曲》的A段主题,可从下述三方面进行想象教学:
(1)情绪式想象
热烈、欢快的基本情绪,一般的学生都会有相同的体验,对回答其它情绪,并能说出理由的学生应特别鼓励。
情景式想象
春节期间的北方秧歌表演是大致的情景,如果有学生说仿佛看到的是南方的舞狮、舞龙等,老师也应加以赞赏。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